协同做强京津冀大数据产业

[复制链接] |主动推送
查看36 | 回复0 | 2024-9-10 20:00:4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新春伊始,京津冀协同发展又传来好消息,中国电信京津冀大数据基地一期工程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。


按照规划,这个位于天津市武清区的大数据基地,是京津冀城市群里规模和技术领先的新型基础设施及智能计算中心,2022年全部投产后,国内服务器租用服务器托管,将以12栋数据中心提供超过4.2万个机架和50万台服务器,香港免备案主机,既能提升天津的通信网络地位,拉动当地的智能装备制造,又可作为京津冀全域的重要节点,为北京的互联网公司、中关村滨海科技园的创业者、雄安新区的“智慧城市”等服务对象提供源源不绝的算力。
数字经济、科技赋能,无疑是京津冀强强联合。京津拥有强大的信息产业、丰富的科教资源,河北则有着大量的制造企业,过去,限于算力不足,许多大数据无法及时得到分析处理,未能充分挖掘其中的价值;一些基于数据的创意也无法落地,没能有效转化为生产效率。着眼于此,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于2016年底启动建设。作为全国唯一跨区域建设的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,“因地制宜”成为其一大特色。比如,在清洁能源丰富、平均气温较低的张家口,“中国数坝”冉冉升起;又如,依托普宁机场、京沈高铁带来的交通优势,承德县正式成为“大数据小镇”;再如,随着我国新一代超算“天河三号”的建成投用,天津的大数据配套产业方兴未艾……目前,环京大数据基础设施支撑带雏形初显,京津冀数据资源的流动愈发顺畅。便民服务“一网通办”,电子病历全面共享,高速路况实时分析……京津冀大数据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,三地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红利。
当然,大数据产业虽得到快速发展,但许多数据处理设备的核心部件、关键技术仍未实现“技术自主”,过于依赖进口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数据安全隐患;与市场需要相比,不少地方还存在着大数据人才“招聘难”“留人难”,没有充分发挥硬件效能。克服这些不利因素,需要大力推进协同,北京充分利用产学研和人才优势,积极牵线搭桥,继续促进智力资源跨地区流动,以协同机制进一步激活数据产业这一池春水,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。
有机构预测,今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超过八千亿元,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也将迎来成立五周年。愿三地紧抓机遇,加速建设,让大数据产业成为京津冀地区的一张“金名片”,助力协同发展走向纵深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